窮查理的普通常識06-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,最可靠的方法,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。

「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,最可靠的方法,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。」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」第10講閱讀分享。

查理蒙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,他們一起經營了波克夏公司-這大概是目前地表最會賺錢的公司之一了吧!
—–
蒙格在這講告訴我們:
「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,最可靠的方法,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。」

他說「獲得智慧」是一種道德責任,並強調雖然他讀的是法學院,但若要在生活中和學習上取得成功,最好的辦法是:掌握跨領域的知識,並且堅持終身學習。
舉巴菲特的例子來說,他醒著的時候,一半的時間都用來看書;他們不是最聰明的、甚至不是最勤奮的,但他們是學習機器:「每天夜裡睡覺時,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。」
所以蒙格告訴我們,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,不斷地學習,且是「跨領域的學習」是最重要的。
—–
其次有幾點事情蒙格告訴我們要避免:
1.避免懶惰和言而無信。
2.避免極端的意識形態,包括極端的宗教意識跟政治意識。
有一個例子是這樣說的,在斯堪地那維亞有一群人熱愛獨木舟,並征服了斯堪地那維亞的所有激流,因此他們自認為也能駕馭獨木舟征服北美洲的大漩渦;結果發現,他們到那邊之後,死亡率是百分之百。
這個「大漩渦」就是我們都該避免的。
—–
這講裡頭還有許多重點,諸如:
1.避免自我服務偏好。
好比你總認為自己很可憐,你就很可能讓自己的生活真的變的很可憐。也要避免自我為中心,認為自己就是對的、最好的。

2.要勤奮與節儉。
如果我們真的想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,那麼必須擁有強烈的興趣。我們可以強迫自己把許多事情做得相當好,但無法將沒有強烈興趣的事情做到非常出色。因此,如果有機會,要想辦法去做我們有強烈興趣的事情。
在此同時,我們也要非常勤奮。但人生難免遇到沉重、不公平的打擊,有些人能挺過去,有些人則不能。
這時,正確的態度就很重要,它可以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反應。
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,無論多麼倒楣,都是一個磨練的機會。每一次不幸,都是汲取教訓的良機。
人們不應該在自憐中沉淪,而應該利用每一次的打擊來自我提升。
—–
ego我個人讀完這篇之後,感受最深的是最後一點:
「人生難免遭遇打擊,但正確的心態,不只可以引導自己走出來,甚至可以從而得到成長進步的機會。」

舉例來說,在我真正可以靠股票交易維生,養活一家五口之前,我也曾被股市狠狠地打擊過;不管是一次性猛烈地大賠,或者很認真的學習,結果還是累積無數次的小賠(變大賠),我都經歷過;這過程付出的學費…代價非常高。
但若不是這樣的「淬鍊」,反而不會有現在的我。
只是話說回來,卻也不是每個人在遭遇偌大打擊時,都能走得出來,而走不走得出來,關鍵就在於自己用怎樣的「心態」面對;是自怨自艾呢?還是健康正向?

一樣的困境,我也曾在「期權市場」再次遭遇,期貨、選擇權的難度是比股票更高上好幾個等級去了。
還好有之前股票的「經驗(心態)」讓我可以成功複製,否則我很可能也會陣亡在這個商品裡。
—–
前陣子我讀到吳伯凡老師的「生態位與選擇壓」,這觀念讓我醍醐灌頂,頓時清楚了些什麼,因此在這裡衍伸跟大家分享。
早期農村生活,農民們看的都是「陰曆」,因為陰曆對於農事才有幫助,知道什麼季節、什麼節慶該做什麼事,因此你問他今天是「國曆」幾月幾號,他是沒概念的。
這是一種「環境生態影響人們的結果」。
或者說,我們選擇認知世界的方式,跟我們所處的生態位置有關。

再舉一個例子
有一種鳥叫做鱷魚鳥(牙籤鳥),他跟鱷魚生活在一起。為何這鳥不會被鱷魚吃掉?因為鱷魚常常有大量的肉塞在牙縫中很難受,而鳥的功能就是協助鱷魚清除牙縫上的肉,所以鱷魚每次都會張大嘴巴讓鳥幫他清潔,不會一張口就把他吃掉。
這就是特定的「生態位」決定了特定物種的認知與他的生活方式。
(好比蝙蝠天生就看不太見,但他不需要視力,因為他的生活環境是黑暗中,所以他就發展出了「超音波」來辨識自己跟獵物之間的距離)
—–
這些例子告訴我們,我們的生存方式跟某種東西息息相關的時候,這種東西就會成為了我們的認知對象。
反過來若某個東西跟我們的生存沒關係,我們就會缺省或者忽略他。
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,只不過是一種生存手段而已。」
(所以古一法師對奇異博士說:「你還有得學呢!」因為奇異博士看到的,就只是他身為外科醫師所能見到的那個圈圈而已)

為什麼要提這個?
想分享的是,我們都要「選擇有壓力的環境」。
誠如上述,因為我們的認知、知識,跟我們所處的環境生態如此息息相關,甚至所有我們的知識,就是環境生態造就而成的,因此若我們沒有總是選擇挑戰新知、挑戰新的環境生態,那我們就都不會再有成長;這就是掉入舒適圈的概念。

法國哲學家薩特說:
「人不得不選擇;你不選擇,就是選擇了不選擇。」
所以消極做出不選擇,不願踏出舒適圈的人,就是選擇繼續待在自己既有、固有的生態位裡頭,那他得到的知識,也是僅有的知識,就是那個圈圈裏頭的知識。
這樣,好或不好?其實沒有絕對,端看自己的「選擇」罷了。
但我認為最糟糕的,就是自己選擇了不跨出舒適圈,卻又一直哀怨待在這樣的舒適圈很不快樂…
—–
誠如之前分享過的橋水資本創辦人達利歐說的:
「痛苦+反思」=進步
我們想要進步,想要在知識思維、個人財富甚至方方面面進步,必須踏出舒適區,否則我們現在的知識,就僅僅只是目前周遭的生態環境給我們的,想通了這點,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大,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。
再回頭套用我個人的交易心路歷程,會覺得就是「股市」讓我覺得僅僅當一個安分的公務員實在不夠。
是「股市」讓我自然而然接觸了許多跨領域的知識學習,這在以前當公務員是不需要的。
是「股市」拓展了我的視野。
但熟悉股市這個生態位之後,本以為所懂得就夠了?
後來接觸期權,才發現這又是另一個生態環境,而這些環境更全都是高壓的狀態,因此又用再次用健康正向的心態面對。
—–
結論:
1.我們的知識都是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給予的。
2.想進步就要跳脫既有的舒適區,來到不同的生態環境。
3.新的生態環境一定會有新的壓力,但就是新的環境的新的壓力,才會讓我們成長,學到更多新的東西。
4.選擇不作為也是一種選擇,但在競爭的環境裡,你就會變得可有可無,很可能必須甘於平凡,甚至在某些生態,連平凡都說不上。
5.第4點的概念,在金融交易市場尤其明顯。
在領死薪水的職場上,有時還可以打混摸魚、得過且過,當個平凡人。
但金融市場不是那種沒有100分,還可以有60分;金融市場的組成份子7虧、2平、1盈,不是贏,就是輸,我們幾乎沒有「選擇平凡」的權利…
所以回頭只有一條路:「不斷學習成長」。

謝謝你的閱讀,歡迎邀請朋友加入社團一起學習❤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15177545650227/

也許你也會想看看 >>